三国这对父子,父亲为救曹操而死,儿子却被曹

网络新闻 2021-07-06 21:20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汉末三国时期,涌现出诸多杰出的父子,例如声名远播的曹氏父子,割据江东的孙氏父子,开创晋朝的司马氏父子,流芳后世的诸葛父子。他们或以其雄才伟略,或以其壮志热血,或以其智谋韬略,或以其高尚品格而为历史所铭记。而今日所介绍的鲍信、鲍勋父子二人,虽然在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汉末三国不甚耀眼,但父子二人的言行品性却足以让后世所敬服。

鲍氏父子出身儒门,其祖上有著名的汉朝司隶校尉鲍宣,鲍信之父、鲍勋之祖鲍丹,曾经位列九卿。鲍家世代尚儒,鲍信胸怀韬略、心忧国家社稷,鲍勋直言不讳、不惧个人安危,父子二人都因践行儒家准则而显名。

  • 鲍信深明礼义,胸怀社稷

鲍信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为人宽厚大气,待人有礼有节,虽然出身名门,却没有传统的门户之见,不仅受到了诸多士人的认可,也得到了不少基层将士的追随,曹操手下的大将于禁,最早就在鲍信账下效命。除此之外,鲍信对人物的辨识也相当准确,这体现在他对董卓、袁绍和曹操三人的判断上。董卓进京时,鲍信就观察到董卓自恃勇力,凭借强大的西北军马横行无忌,日后必定会扰乱朝纲。果不其然,取得权力后的董卓依仗暴力行废立之事、祸乱天下。后袁绍担任讨伐董卓联军的盟主,由于当时袁家的声望和势力庞大,很多人都看好袁绍。而鲍信则不同,他指出袁绍虽然担任盟主,但却目光短浅,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跟董卓没什么两样,不会有什么前途。鲍信唯独看好当时实力弱小的曹操,他认为曹操有招揽天下英雄拨乱反正的能力和气质。事实也证明,鲍信的判断是正确。

除了良好的修养和善于识人,在汉末天下大乱的环境下,鲍信没有潜身缩首,而是胸怀天下,心忧社稷。董卓进京不久,鲍信曾劝说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人马疲敝偷袭董卓,这样一定能够消除这个隐患。但袁绍胆小畏惧又左右迟疑最终没有采纳鲍信的建议。,鲍信便自行还归乡里招贤纳士,为反对董卓暴行进行准备。反董卓联盟成立后,鲍信主动带领自己招纳的两万多人,七百多匹马,五千多车辎重参与讨董。,反董卓联盟的各路诸侯各怀心思、犹豫不前,最终也没有取得像样的战功。鲍信看出诸侯各怀异志,心知联盟必将失败。

鲍信冷静果敢,军事韬略也非同一般。反董卓联盟解散后,鲍信便劝说曹操避免和其他诸侯正面冲突,转移到黄河以南的地带招纳人才、养精蓄锐。这个建议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和认可。后来,鲍信任济北相,此时正值黄巾余党死灰复燃,兖州各处情势危急。兖州刺史刘岱想急急出战,鲍信指出当下敌军人数众多,而己方人少,战斗力也相对较弱,不如依靠城池固守。黄巾军是一群乌合之众,粮草辎重补给困难,只要假以时日,黄巾军就会因为补给不足而作鸟兽散,到时候再用精锐人马出击则一战可胜。但刘岱并未听从鲍信的建议,执意出战,结果寡不敌众,被黄巾军所杀。

鲍信不仅胸怀天下,对待朋友亦是肝胆相照。他与曹操的友谊深厚,曹操陈留起兵时,就积极响应,董卓焚烧洛阳,曹操孤军深入荥阳汴水追击,此时鲍信亦陪同曹操一道前往,即使身上负伤仍与曹操共同进退。曹操兖州破黄巾时,鲍信为掩护曹操,自己遇难阵亡,年仅四十一岁。

史载,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在笔者看来鲍信有礼有义,他的“礼”体现在他自身的修养和待人上。而他的“义”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也体现在对朋友,尤其是对好友曹操,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失败时不懈地支持上。可以说,如果鲍信不英年早逝,很有可能亦成为汉末三国一方有实力的诸侯。

  • 鲍勋直言劝谏,不惧强权

鲍信之子鲍勋,虽然是既是士族之后,也是烈士之后,但丝毫没有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坐吃山空的习气。而是继承了父亲有礼有节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风的影响,鲍勋的品行和才学十分出众,年纪轻轻就被委以太子中庶子的重任。

除了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鲍勋自身也有诸多闪光点,他为人清廉严正,任魏郡西部都尉,曹丕郭夫人的弟弟被揭发盗窃官布,曹丕私下写亲笔信给鲍勋,希望其能看在自己的薄面下纵容此事。但鲍勋还是秉公执法,没有私下纵容罪犯,并将所有的犯罪证据呈交朝廷。此后,鲍勋被陈群和司马懿力荐为御史中丞,主持曹魏的司法工作,而事实也证明,鲍勋才堪其职。在其为御史中丞的任上,百官都十分谨慎自律,不敢随意触犯刑律。

,鲍勋还十分重视民众的生产生活,并敢于仗义执言。文帝曹丕即位后,鲍勋多次上书告诫曹丕要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抚恤百姓,而不要大兴土木以劳民伤财。曹丕外出游猎,鲍勋极力劝阻,并义正辞严地斥责曲意逢迎曹丕的谋臣刘晔。曹丕将伐东吴,鲍勋又指出,现今吴蜀联合,没有到达讨伐的时机,贸然出兵必定会失败,徒劳空耗国力。

早期由于鲍勋秉公执法,使得曹丕很没有面子,在曹丕任魏王子时,就对为人方严的鲍勋有很深的成见,故鲍勋在任魏郡西部都尉不久就遭曹丕弹劾被罢免。曹丕即位后,鲍勋又多次直言劝谏,令曹丕颇为恼怒,鲍勋的一系列行为曹丕都置若罔闻。鲍勋劝谏曹丕停止游猎,曹丕撕毁奏章,将其外放京师任右中郎将;鲍勋劝阻伐吴,被曹丕贬为治书执法。

也正是因为鲍勋不屈不挠、敢于直言触怒了曹丕,最终也使得其惨遭曹丕报复。曹魏伐吴返回陈留,陈留太守孙邕探望鲍勋,营垒未立只树立了营标,孙邕就走了侧路未走大路,军营令史刘曜认为孙邕违反了军令,而鲍勋认为营垒未建成,私下调解了此事。后来刘曜犯罪遭鲍勋弹劾,刘反而密告鲍勋私下调解之事。曹丕闻报,正好将鲍勋交于廷尉发落,廷尉审理后认为应当判处五年的刑罚,但三官驳斥,认为只需要交纳二斤的黄金作为惩罚。曹丕本身就对鲍勋很有意见,于是大发雷霆,怒斥三官,说三官与鲍勋是“十鼠同穴”,坚决要将鲍勋处死。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等重臣求情,曹丕不许,鲍勋被处刑。鲍勋被处死后二十余日,曹丕逝世,世人都为鲍勋感到惋惜。

史载鲍勋“清白有高节,知名于世。”,虽然他的辞世让人感到颇为痛惜。鲍勋秉正无私、敢于直言的精神仍是后世值得学习和钦佩的。特别是在遭受了多次外放、贬官的报复之后,鲍勋仍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这种敢于诤谏、不畏强权的态度是十分可贵的,也是当下很多人做不到的。

  • 悠悠家风,流芳后世

由于历史记载鲍氏父子的笔墨并不多,他们的故事也不尽为人所知。十分遗憾的是,出身儒门的鲍氏父子未能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大目标,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透过历史的零星记载,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对父子儒门世家所传递的优秀品性。

,鲍氏父子二人注重修养、生活节俭,父子二人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乐善好施、不慕荣利。鲍信在军中“治身至俭,而厚养将士。”,鲍勋平日“廉而能施”二人身故之日,家无余财。,鲍信对朋友肝胆相照,鲍勋敢于直言不讳,皆是出于儒家之“义”。,鲍氏父子二人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鲍信身处汉末乱世而心忧国家前途,鲍勋处于庙堂之上而思黎民之疾苦,这些正是儒家所主张和提倡的。

鲍信、鲍勋父子可谓是两代高义,虽然二者较早身故,但家风流传,精神永存。他们的行为和品行虽然称不上万世功名,但也算是德昭后世。历史虽然不能够给他们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但如此悠悠家风,亦不输于驰骋疆场、建立千秋功业的帝王将相!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