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X62值得买吗?联想ThinkPad X62笔记本全面深

网络安全 2021-07-03 11:05www.168986.cn网络安全知识

ThinkPad X6系列总共推出过两款产品,即X60与X61,这两款产品奠定了ThinkPad X系列的口碑。X61退市之后,后续机型并非是用户们假想中的X62,而是耳熟能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X200。从此,ThinkPad X系列正式进入被大众所熟知的X20X系列,直至今天的X270以及X系列的衍生之作——X1 Carbon系列。

十年时间,PC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曾经经典的ThinkPad在如今众多强有力的对手面前显得迂腐、老迈。无论是XPS,还是Spectre,甚至于NoteBook 9,亦或者联想自家的YOGA,似乎都已经比ThinkPad的名头更为响亮、更值得用户去费心购买。即便70、80、90后能够为ThinkPad留下心中的一块回忆之地,亦或者在多年之后送上一段煽情的墓志铭,对于00后的孩子们来说,ThinkPad究竟是什么,早已不再关心、不再重要。

如今的数码行业,有实力的讲实力,没实力的讲情怀,但后者之中总是充斥着一些莫名其妙与粗制滥造。而对于PC这条产品线而言,如果ThinkPad跑出来讲情怀,我想至少在70、80、90后为主体的这个年代里,真的没有谁是对手。

51nb“复刻”的ThinkPad X62,右下角的IBM标志着实醒目

于是,一波聚合在51nb的ThinkPad X6系列狂热粉们,凭借着自身的激情与那未曾实现的梦想,生生在X61的基础之上,“复刻”出了假想中的ThinkPad X62。虽然它看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对于ThinkPad的拥趸们而言,着实有种莫名的兴奋。

难以割舍的IBM情怀

“复活”X62的项目始于51nb站长HOPE。项目旨在为广大ThinkPad爱好者定制专门用于改造Thinkpad X61/X60/X61s/X60s的主板,所以X62实质上是针对上述几款产品拥有者们的硬件升级计划。首批试产主板50套,适配支持英特尔第五代低电压酷睿处理器。

长沙网络推广拿到一款成品版的ThinkPad X62,看到顶盖上红绿蓝三色“IBM”标的时候,有一种与久违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相对于联想时代的ThinkPad而言,不少人心目中的ThinkPad永远属于IBM,因为,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IBM ThinkPad”是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在我的印象中,X240之后就很少再关注ThinkPad X系列了。因为在2013年、14年的时候,笔记本产品线上新生不久的超极本逐渐打破了传统商用本对于商务办公的意义。良好的性能、美观的设计、多变的形态,使得诸如ThinkPad T、X,HP EliteBook等等这些价格昂贵、却止步不前的传统商务本们变得越来越黯淡,商务用户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原来商务办公本不一定只有沉稳和皮实,更加便携、更加美观、再带一点点噱头的超极本,让人们看到了新世代的办公趋势。

屏幕卡扣如今已是极为罕见的设计

也因为这样,当这台ThinkPad X62摆在我面前的时候,除了有些许与老朋友再见的感慨之外,并没有当年那种叹为观止的惊喜。不过,对于这款颇具情怀的产品来说,我还是很有要写一写的动力的。

ThinkPad X系列在当年可以说是非常惊艳的产品,尤其是X61以及后来X200系列,可以说是高端办公+轻薄便携的代表之作。ThinkPad产品做工扎实、很多设计元素成为独有的经典,因而也成为人们在选购笔记本时无法避开的考量。

4:3屏适合办公却不适合这个时代

手上的这台“复刻版”ThinkPad X62一眼看去,就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经典频出的年代。4:3 TN或者AFFS屏如果放在今天的电脑上,会被用户们瞬间吐槽到渣都不剩,这却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时下普及的16:9屏幕来说,4:3更适合办公。

底部设计

机器底部的设计也是ThinkPad X系列的标志,尤其是位于面板中间的那一道略带角度的折线,曾经出现在X系列的很多机型上面。

左侧接口配置

机身上配置的接口也是与时俱进,USB 3.0、DP、HDMI这些当年还没有的接口被设计在了这块主板之上,并且利用模具侧面原本的VGA接口位置放置了视频端口,虽然看起来不够美观,但至少保证了实用性。,虽然不知道这台机器上的ExpressCard接口是否还能用,但这也是一个时代所留下的印记。

右侧接口配置

机身右侧,除了我们熟悉的USB接口、音频插孔、安全锁孔、电源接口之外,最前面的IEEE 1394串行标准接口同样是笔记本电脑一段历史的象征。,圆形黄色电源插孔,则是专属于ThinkPad的元素。

1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